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研讨 > 理论探讨

    植入低碳经济理念 拓宽监督工作视野 ——从人大环境资源与城乡建设工委的更名说起
    * 发表时间 : 2015-11-10 13:52:17 * 浏览 :
     

     

     

    姜 汉 杰

    20097月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原市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市人大环境资源与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环资城建工委”)。从更名的文字表述形式上只是两个词组的前后置换,虽然加了“资源”二字,但人大内设工作机构的更名一般在人大机关外部就鲜为人知。由于我在其中耕耘,有了更名前后工作的比较,并通过学习才逐渐领略到机构更名的深刻意境,即: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三项国策的全面实施;在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方面加强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倡导发展低碳绿色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和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企业,鼓励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推进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我体会到人大环资城建工委更名不仅是招牌的更换,而应当在监督工作方面有所革新,即:植入监督工作新理念——倡导和关注低碳经济;拓宽监督工作新领域——依法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担负监督工作新使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植入监督工作新理念——倡导和关注低碳经济。

    谈论低碳经济,先要认识“碳”。碳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是最平凡的元素,在自然界中“生命力”很顽强,以游离状(如金刚石、石墨)和化合态(如石油、碳酸钙等)存在。地球化学和生物学告诉我们:自然界及地球有机生物,一定意义上就是碳化物合成分解、循环往复的过程。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仅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而且碳化物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少则50年、最长约200年都不会消失。 科学家们研究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促使地球气候变暖方面作用最大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具有90%的确定性。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会带来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

    低碳经济话题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当时,国际社会就提出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而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目前,我们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也已达51%。最近,我搜索整理了近几年国际、国内有关低碳经济话题的一些重大事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7,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9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200712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

    200712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世界环境日(6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6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8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9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9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2009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09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6个国际机构和192个国家及地区经过12天的争论、谈判,19日以备忘录的形式在大会上通过《哥本哈根协议》。节能减排是会议达成的共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一旦成为强制性目标,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2010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两会”的主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20104月,“地球一小时”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和公众参与,422日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到来,又一次唤起了人们爱护地球母亲的拳拳之心。

    2010106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上透露,《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即将出台。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严峻的考验。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生活工作方式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发展趋势。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许多国家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中国也已经注重把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我认为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正是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环境资源(与城乡建设)部门更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背景。同时,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也表明了国际国内的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想这些就是我们人大环资城建工委更名后应当植入的新的监督工作理念。

    二、拓展监督工作新领域——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低碳经济有二方面含义:一是含有降低煤炭利用为主的重化工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二是含有广泛应用低碳技术的内容。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显然,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与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目前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倡导各个产业的绿色发展。

    依法推进绿色发展已经有法律制度的可靠保障。截至目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和多次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森林法》等29部关于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人大环资城建工委工作的方向就是顺应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拓宽监督工作视野,努力探索监督工作新的领域,着力推进“保护环境”、“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三项国策在本行政区域的全面贯彻执行。主要把握三个工作重点:一是在开展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活动中,积极关注低碳经济,大力宣传保护资源环境和发展绿色经济的法律法规,让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并认识绿色发展对于国家、地区、企业自身发展和竞争力的重大影响。二要运用人大工作监督、工作测评等手段,推进“保护环境”、“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三项国策在各行业(包括机关、学校等)的全面实施与贯彻执行,积极引导、依法规范企业、机关厉行节约、珍惜资源、土地。三要运用和发挥人大及广大人民代表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行动,共同推动启东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担负监督工作新使命——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市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如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消耗自然资源(如遍布全市的砖瓦厂等),甚至在一度时期企图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如要求乡乡建园区、村村建工厂、下达指标办营业执照等)。但是,我们启东缺乏矿产资源,能源和生产原辅材料主要依赖市外调进;人口密度又很高,人均耕地面积实际已经不足600㎡。当前已经显现能源供应短缺(限电)、土地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脆弱;在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环境和能源供应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还将日趋严竣,土地资源利用矛盾尤为突出,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难以为继。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人大环资城建工委新的工作使命就是进一步关注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决策支持与优质的咨询建议,努力促进启东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变。主要做好二方面工作:

    一是密切关注环保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解决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我们应当注重分析研究启东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地理的特殊性。在应邀参与相关课题论证、评审活动中发表符合我市实际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建议,适时提出城乡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的规划控制与管理的建议意见。第二,我们要积极关注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启东的引进与建设进程。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科学技术、信息网络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健康卫生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科学技术与渔业科学技术等。第三,我们要重视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支持政府依法关闭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破坏耕地资源的落后产能。高度关注推进节能减排、废弃资源利用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我们要大力支持推进技术创新和发展低碳技术。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洁替代能源,支持发展低碳新材料、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制造业以及低碳服务业,积极倡导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第五,我们要高度关注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促进提高我市城乡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增加碳汇能力,促进市域内水体与土壤生态环境的恢复,促进海洋环境安全与海洋生态平衡。

    二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资源能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实施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过去几年,市人大常委会重视开展了《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执行情况的检查,还组织过市镇(乡)两级人大联动开展医疗废弃物处置、土地复垦整理、整治关闭砖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市(镇)创建和城市绿化工作等专题调研,这些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经过人大常委会或主任会议的审议,推动了政府相关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最近几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先后制订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环境资源与经济方面的法律,我市人大常委会有必要开展这些项法律和相关法规的执法检查,听取并审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方面的工作,针对环境污染防治、土地与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工作监督,为政府及部门依法推进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人大环资城建工委应当按照人大常委会工作分工和部署,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开展相关的执法检查、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制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探索研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有关对策和措施,努力为促进启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