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运行情况的报告。会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当前我市公共文化场所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率亟需提高、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机制还需完善、文化服务供需错位问题日益凸显、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等。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共文化场所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会议提出如下意见和要求:
(一)注重规划引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尽快编制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利用今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通盘考虑,将镇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其中,同时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纳入实用性村庄规划。在规划布点城区和镇村公共文化设施时,把上级要求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尽量选在市镇村的中心地段,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最大可能方便群众、集聚人气。进一步完善公交线路,增设公共文化场所停靠点,方便群众文化出行需求。加快吕四港镇、北新镇、王鲍镇、合作镇等镇文体中心建设,规划南北城区街道、启东经济开发区文化场所建设,使全市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网络不留盲区。
(二)加大财力支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力度,尽快弥补文化设施“欠帐”。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和运转提供财力保障。在经费使用上,探求科学合理的制度模式,及时配置、更新文化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运营、内容供给等,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公共文化领域,促进农村文化阵地健康发展。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阵地利用效率。充分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克服“重建轻管”现象,推进“建管养一体化”,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的综合利用效益。制订出台公共文化场所运行规范,进一步明确管理与服务标准,做到建设规范、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提高市级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主动走向社区,走进农村,培育自己的文化环境和欣赏观众,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各镇区要持续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利用闲置空地搭建公益性广场、百姓舞台等活动场地,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力度,提高设施利用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镇村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要根据群众活动的特点,在开放时间上打破机关化的管理模式,双休日、节假日要确保开放。
(四)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一是加强供需调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发挥文化育人、以文化人作用。建立文化产品的效果评估机制,针对社区居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服务,以多元化的内容建设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吸引力。二是推出“互联网+”工作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借助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以生动形象的图文音像形式、海量优质的视听数字资源,提供24小时不间断阅读服务。三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加大文化创作力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努力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继续组织推进“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乡村文化品牌,把精彩的文化活动送到村里,送到群众身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针对小众多元的需求,鼓励专业协会或俱乐部发展,举办高水平文化活动或赛事,更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五)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改善队伍结构。大力推进越剧团、评弹团等启东本土剧团正常化运作。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职称评聘、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为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有利制度环境。依托高校和职业教育类学校建立长期的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文化队伍后备力量。在引进紧缺人才的时候,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更加注重专业素养,解决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二是加强基层建设。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吸引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配齐配强镇区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养力度,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做到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活动组织者。三是挖掘社会力量。积极培养文化协管员、文化辅导员、文化服务志愿者,大力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充分发挥其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作用。
(六)放大文化优势,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我市沙地文化、江海文化、垦牧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这项润物无声的事业,成为启东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要注重以文兴业,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既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也能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附件:具体问题清单
具体问题清单
类 别 |
序号 |
内 容 |
文化场所建设和利用方面 |
1 |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尚无专项规划 |
2 |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指标偏低 |
|
3 |
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辐射效应未充分发挥 |
|
4 |
镇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运行模式不规范,设施设备短缺,活动场所挪作他用情况时有发生 |
|
文化投入机制方面 |
5 |
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不稳定,文化活动经费逐年缩减 |
6 |
社会化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尚未建立 |
|
文化供需对接方面 |
7 |
文化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
8 |
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不高 |
|
9 |
镇村文化活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文化创作力量不强,地方特色尚未充分挖掘 |
|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
10 |
越剧团、评弹团等启东本土剧团未能正常运作,文化专业人才数量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
11 |
镇文化专干队伍不齐不强,村文化活动组织力量薄弱 |
|
12 |
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等社会文化力量和文化志愿者未能受到扶持并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