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徒步上学引发的故事……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3 字体:[ ]

c598b580b0673d049e60292cc2a8cb9d.jpg

10月20日开始的一周,东洲国际学校开展“学生步行上下学周”活动,记者连续数日跟随学生们徒步,发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故事。

多睡40分钟与路上的欢笑

“让你们家孩子6:45到小区门口,和我们家的一起走,我骑电瓶车驮着书包跟着他们……”10月19日,“徒步周”前一天,家住叶语花园的初二学生妈妈与同小区的另一名家长商量着第二天孩子们徒步上学的事情。她们都担心孩子徒步的安全。

10月20日一早,记者就来到了这个小区门口。只见陆陆续续有学生三五成群地走出来,在人行道上汇集成行,自然形成了一支队伍。同伴之间有说有笑,沿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记者了解到,学校要求居住在施教区范围内的学生一律步行上学,其他学生可由家长送至适当位置后步行上学。学校在路口安排老师守护,早晨到校时间由平常的6:40,调整为7:15至7:30,晚上放学时间为8:00,较平常提前20分钟至60分钟。学校也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步行上学,聊理想、谈人生。

“徒步周”第1天上午,来自校方的信息显示,部分学生仍像往常一样上学,甚至6:20已经到校;个别初一班级学生整体在6:50之前已到校。校方对此进行了通报和批评。尽管首日存在部分家长过度担忧的情况,但随着徒步的推进,学生的自主状态逐渐让家长放心。

当天晚上,鉴于观察到的孩子们独自徒步的状态,前述叶语花园的妈妈也放下心来,原本要骑电瓶车去接的打算也作罢了,让两个孩子在放学后结伴徒步回家。

连续3天,记者在徒步上学的路上注意到,学生们多数是呼朋引伴结伴而行,有的身着相同班服,有的身着不同班服。他们逐渐自然形成了同班、不同班,甚至不同年级的上学“路伴儿”,临时性的社交关联在学生中间悄然生长。原本不熟悉的同学,因同行慢慢熟络,路上的话题从作业延伸到兴趣。多名同学表示,上学路上他们会聊“苏超”,还会进行各种“吐槽”。

记者与学生们一起徒步,并随机采访了多位身着不同班服的同学。

他们坦言,徒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两名初三学生说,原本是晚上9点放学,徒步后提前了一个小时,他们对自己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调整,每天可以多睡40分钟。多名一起行走、身着绿白上衣和黑色裤子的同学表示,徒步后尽管每天路上要比以前多花40分钟左右,但作业比以前少了些,他们依然能按时完成。一名初二学生说,徒步后他失眠少了,睡眠好了。

孩子们徒步上学的这5天,天气有晴,有阴,有雨,还遭遇了降温,尽管如此,在问及是否希望继续下去时,他们绝大多数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让他把骑自行车学会”

“你家小狗真可爱,你们这是去接学生吗?”10月21日,“徒步周”第2天,晚上7:40左右,记者在长江路上遇到一对牵着小狗行走的夫妇,主动上前搭话。

“对的,接孩子。”

“孩子自己走,你们不放心吗?还要去接?”

“不是的,吃完饭遛遛狗,我们也运动运动,顺便观察观察、感受感受……”记者与这对夫妇边走边聊,他们聊天的话题也自然集中在了孩子徒步上学的问题上,记者注意倾听着。

“一路走过来,也不感觉累!”

“是啊,可惜只有一周时间,下周又要接送了!”

“虽然学校的活动结束了,但是咱们可以让他继续自己徒步!”

“时间上来不及啊,现在他们学校要求的到校时间晚了几十分钟,放学时间提早了几十分钟。活动结束,恢复原来的到校和放学时间,他哪里来得及?他走路单趟需要25分钟左右呢!”

“平常我看也有学生骑自行车上学,让他把自行车学会,这样单趟10分钟左右就够了!”

记者另外了解到,“徒步周”期间,对于路途较远的学生,尽管可以由家长送至适当位置再由学生独立徒步,但部分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全程独立骑单车上学。

韧性城市的小注解

“徒步周”客观上是一种“演练”,当徒步担当起家庭应急的“缓冲剂”,它也就成了韧性城市的微观注脚。

“老婆,我工作这会儿脱不开身,要在今天晚前完成,还需要加一会儿班,你能不能请假早点走再去接一下儿子?”

“不行啊,你说得有点晚,我这边接上女儿,再到那边也来不及呀!如果幸运不堵车,我再开快点,这样也许还来得及?”

市民吴先生夫妇是一个二孩家庭,儿子在南边的东洲国际学校上初二,女儿在北边上小学。10月24日周五,原本打算由吴先生接上放学的儿子,给他做好晚饭并一起吃过后,再送儿子到北边参加一项活动。但是,吴先生工作衔接上的一点不期而遇,打乱了原本的计划,并让这个家庭顿时陷入混乱。

“这样吧,让他自己走回去,回去后先吃点饼干垫一垫,晚饭等他活动结束后回来再吃,也免得你开快车有危险!”

“好的,反正他们这周徒步,走下来都蛮好的,已经适应了,他自己也愿意走的。”

毫无疑问,可以放心让孩子独自徒步走在上学路上,这使家庭运转有了更大的时间弹性和活动框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城市的构成分子。家庭有了更大的韧性,城市和社会的韧性也自然随之增强。”最近在关注韧性城市建设的吴先生表示。


fa8df8493a5337f2d0def2f0d61679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