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多环节筑牢安全防线
面对“竹节草”台风,海门迅速启动城市防台风应急响应,从道路隐患排查清理、泵站运行监控到应急抢险等多环节发力,织密织牢城市安全防护网。
7月30日,城区越秀路段的巡查人员发现路旁树木存在断枝险情。市政部门10分钟内便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快速开展断枝清除作业。“我们组建了4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常态化开展路面巡查。一旦发现险情,第一时间到场处置、清运,全力保障车辆、行人安全通行。”江苏海泰市容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养护部副经理江欢欢介绍。
在日新河泵站的监控大屏前,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调度防汛工作。据了解,老城区共设有11套雨水泵站,降雨时可随时启动排水。目前,全区已实现城区排水系统全流程监控。
老城区作为内涝易发区域,排涝工作始终是城市防涝的重中之重。在已建成超15年的海兴路社区,两名维修人员已提前在岗待命,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内涝情况。目前,全区已在老城区下穿道路、重点小区、河道等25个关键点位安装实时监控设备,27名一线排险人员24小时在岗值守。“城区共有11个雨水泵站,其中海门街道6个。自接到预警通知起,线上线下人员已全部就位。”江苏维远市政设施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永康说。
海门街道:筑牢防汛防台风基层防线
主城区海门街道迅速进入备战状态,落实落细各项防御工作。
抢抓台风到来之前的“窗口期”,紧盯沿江堤岸、在建工地、农业设施、危旧房屋、排水管网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开展“拉网式”摸排、“清单化”整改。各村居(社区)组织网格员、物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老旧房屋、低洼易涝点、排水管网、高空构筑物等开展全方位排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加固、清理或设置警示标志。落实重点人群转移安置工作,通过电话、上门走访等方式,全面摸排独居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群体,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从严从实从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不漏一人、不落一处。提前完善应急预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做好应急队伍和抢险物资准备,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应急处置快速响应。
7月30日,海门出现降水及大风天气。海门街道主要领导迅速行动,带队前往老旧小区、在建工地、沿江堤岸、农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进行走访排查,实地查看防汛防台风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各村居(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也第一时间响应,及时清理倒伏树木、疏通下水道,全力保障辖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防汛防台风基层防线。
海门高新区:17个村24小时值守
海门高新区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调度内河6个小闸及1个排涝泵站全速预降预排,提前腾出库容,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流预留缓冲空间。同时,20人镇级抢险队与20人民兵应急队全员戒备,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随时准备投入堤坝加固、人员救援等任务。
记者了解到,自7月29日夜间起,海门高新区17个村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8个沿江村累计出动36人次,对江堤迎水侧、背水侧及堤顶展开高频巡查,重点监测堤坝渗漏、滑坡等风险。同时,全面清点防汛物资,确保沙袋、水泵等应急装备随时供应。
保障群众安全是防御核心。海门高新区紧急召集各条线、村(居)负责人召开部署会,明确“应转尽转”原则,重点排查危房、独居老人等。海门高新区将持续紧盯“竹节草”路径及风雨实况,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全力保障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包场镇:全链条织密安全防护网
包场镇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通过精准排查、物资储备、人员转移三重举措,筑牢防汛防台风安全屏障。
包场镇组建多支专项工作组,对农路农桥、河道行洪设施、水利工程等开展拉网式检查,同步完成户外广告牌、危房、学校、工厂等重点区域安全隐患筛查。针对沿海特性,6家沿海港口码头与13家内河码头自7月29日晚起全面关停装卸作业,61台码头吊机完成加固防护;70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船员均安全撤离上岸。
全镇储备铅丝1000公斤、编织袋1万只、雨衣雨裤等防护装备100套,联合振江等企业项目单位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调度挖机18台、吊机5台、发电机水泵23台套形成抢险梯队。719名消防队员、民兵及村级应急队员24小时待命,分6个巡查组对海堤进行巡查,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为保障群众安全,全镇458户种植户均完成隐患排查,112处坝头坝埂开通泄洪通道;7个在建工地对塔吊、支架等设备进行加固,累计转移危险区域人员1047人。同时加强内河巡查与泵站调度,提前预降水位。
当前,包场镇已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实行主要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各部门、村(居)负责人全员在岗,通过“排查—整改—值守”闭环管理,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常乐镇:应急机制筑牢安全防线
常乐镇启动防汛防台风应急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镇村两级联动开展拉网式排查,聚焦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在建工地、广告设施等重点区域。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出动巡查人员260人次。综合行政执法条线排查店招、广告牌126处;建设条线排查危房5户、工地3个,发现隐患6处并督促整改,要求施工单位加固塔吊、深基坑等设备,做好20名工棚人员转移准备;疏通北沿江高铁施工便道涵管2处,拆除通沙河临时施工坝3条;4家养老机构均落实24小时值班制,物资储备充足;农路办动态清理道路施工标牌5处、倒伏树木15处、归位垃圾桶18处,确保交通畅通。
此外,组建了25支应急队伍,包括红河民兵救援队(20人)、道路应急处理队(20人)、消防救援队(15人)及各村8人小分队,全时待命。同步调配雨衣、应急照明、铁锹等物资,检修抢险设备,确保“拿得出、用得上”。实行“三级值班”制度,另设专人24小时值守,保持通信畅通,遇紧急情况及时处置。
区农业农村局:400余名党员奔赴防台风一线
面对严峻考验,海门区农业农村局迅速吹响“集结号”,400余名党员干部组建党员先锋队奔赴农业生产一线,指导防汛防台风工作。
在下基层途中,党员干部通过电话、短信、工作群等方式全线出击,将台风动态精准投送至相关生产主体,覆盖到渔船、鱼塘、种植户、养殖户的广阔区域。
“所有渔船必须人上岸、缆系牢!”渔业线上的巡查队和属地区镇、渔业服务组织的应急值班人员奋战在一起,备足设备物资,加强渔港防台风监测,实时观察渔港水位变化,随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农技推广中心的党员技术骨干冒雨前往示范田块、河蟹养殖塘口、沼气工程一线等隐患核心地带开展全面排查,要求1300余名大棚种植户和150余名水稻种植大户加固大棚、抢通沟渠,确保坝埂应开尽开。辖区内627家畜禽养殖场在畜牧兽医系统党员干部精准指导下紧急行动,检修棚舍、撤离人员、清点防疫物资,确保养殖环境安全稳定,最大限度降低台风可能带来的各项损失。
区水利局:江堤巡查+预排预降
区水利局联合涵闸系统、长江堤防所等部署应急预案,排查隐患,全力保障辖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7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三厂工业园区中兴装备岸段,这里是此次台风防御的重点巡查区域。区水利局堤防管理所巡堤员重点检查堤坝是否存在裂痕、塌陷等情况,同时查看堤防道路是否完好,确保江堤安全。
除了巡查堤防,区水利局还同步加强涵闸系统的调度管理,提前开展内河水位的预排预降工作,减轻防汛压力。记者在青龙港船闸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上下游水位差。“区水利局统一调度,从7月29日夜间起开展预排预降工作以降低内河水位,值班人员保持24小时在岗。”青龙港船闸管理所办事员张愉表示。
公路部门:实时监控干线公路、重点桥梁
7月30日上午,记者在海门路网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线上视频监控对全区干线公路、重点桥梁进行全天候、高密度电子巡查,实时掌握路况动态。
记者了解到,海门公路部门提前布局,严阵以待,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所有涉路施工点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聚焦G328、G228、S222等国省干道大中修现场、桥梁及小修作业点,严防台风可能引发的坍塌、设备倾倒风险。为保障台风过境期间响应迅速、处置高效,海门公路部门全面激活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物资准备到位,处置人员全部在位。
截至目前,道路养护单位备足物资,应急待命人员80人、运输车辆6辆、机械8台套、排涝设备4套、油锯8把、草包1000只、编织袋4000只等已全部到位,24小时待命,随时关注台风的发展态势,打好公路畅通的“保卫战”。
区城管局:全面排查户外隐患
7月30日,海门区城管局迅速行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全面检查户外广告设施。逐一排查城区主次干道、商业繁华地段、人员密集区域的大型户外广告牌、门店招牌、灯箱广告等,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设施,当场要求责任人及时加固或拆除,防止在台风中发生脱落、倒塌等情况。
同时,严格检查建筑工地围挡,要求施工单位确保围挡牢固可靠,防止因大风刮倒,对过往行人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各项防汛防台风措施,暂停高空作业,妥善安置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逐户提醒商户及时收起帐篷,筑牢户外安全防线。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密切关注台风动态,持续加强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全力以赴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市民生活秩序稳定。
江心沙农场:“技防+人防”拧紧“安全阀”
地理位置紧邻长江的江心沙农场,防汛一寸不让。在“竹节草”台风预警发布当天,农场第一时间紧急部署,组建工作专班,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启动了“技防+人防”双线防护模式,确保出现险情时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
农场提前组织工作人员对农田、民居、排涝泵站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农技员仔细查看农田排灌系统是否畅通,指导农户及时加固大棚支架、清理田间沟渠,提前做好农作物防风防雨准备;在居民区,重点排查老旧房屋、广告牌、电线线路等安全隐患,对存在风险的部位立即安排整改;对农场内的闸管所、排涝泵站等水利设施,安排专人进行巡查、维护、清淤,确保其正常运行,并提前打开立新闸闸口预排预降。
农场还提前储备了雨衣、雨鞋、手电筒、排水泵、沙袋等充足的应急物资。此外,组建了由党员、青年志愿者等组成的应急抢险突击队。对排水设施不足的积水田块和低洼处排水困难地段,组织机械、人工,全力开挖排水沟渠,调用排水泵抢排积水,守护粮田,保障职工居民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