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热血铸忠魂 英名永流传
——追忆四甲镇革命烈士沙国强的峥嵘岁月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3 字体:[ ]

在四甲镇四杨村,提起“沙国强”这个名字,老一辈人仍会眼含热泪。这位1921年出生的抗日英雄,用22岁的短暂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壮歌。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他带领民兵烧桥梁、擒汉奸、斗地主、护乡民,最终为保护群众英勇牺牲。如今,四甲镇的“国强路”“国强大队”仍在诉说着这位烈士的不朽传奇。

据海门区烈士陵园文史研究室主任张国华介绍,1921年,沙国强(原名姜国强)出生于南通县第十区四杨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姜老五因病早逝,母亲无力抚养三子,忍痛将他过继给邻村沙桂荣夫妇。养父母为他改名“沙有才”,倾尽家财送他读书。高小毕业后,沙国强曾在家务农、任教,但目睹日寇铁蹄践踏家乡,他毅然弃笔从戎。1941年,经余中区队指导员樊加宗引荐,沙国强参加革命军事训练,从此踏上抗日征程。

四杨乡毗邻日伪军据点四甲坝,敌我斗争异常残酷。1942年,沙国强受命组建四杨乡游击队,带领20余名队员展开斗争。那年春夏之交,沙国强与樊加宗联合三乡民兵,火烧四甲坝与长兴镇间的交通咽喉“铁板洋桥”。这座由日军重兵把守的钢铁桥梁被付之一炬,我们切断了敌军运输线,极大鼓舞了群众抗战士气。同年秋,伪警察张祖荣下乡勒索百姓。沙国强率两名队员埋伏,先投手榴弹制造烟雾,再高举雨伞佯装步枪大喝“缴枪不杀”,吓得伪警跪地求饶。最终,这名汉奸被捆成“粽子”丢入河中,百姓拍手称快。

为瓦解日伪军心,沙国强组织数百群众手持农具、点燃火油箱中的鞭炮,模仿机枪声围攻四甲坝据点。震天的喊杀声令敌军龟缩碉堡胡乱扫射。此战我们未伤一兵一卒,却让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除军事斗争外,沙国强积极推动“二五减租”运动。面对大地主陈宝章等人的抗拒,他带民兵上门宣讲政策,最终迫使地主妥协。他还多次为民除害:1943年夏,土匪抢劫村民顾云山家,沙国强率民兵连夜擒获案犯;同年,他追击拦路劫匪至日军据点附近,逼得劫匪仓皇逃窜。

敌人的疯狂报复随之而来。1943年夏,日伪军突袭沙家,将沙母捆绑并毒打至昏迷,病中的妻子茅培兰被拖下床踢打流产,不久后离世。组织安排沙国强赴沪避难,但他仅月余便返回家乡,誓言“与乡亲共存亡”。

1943年12月14日,沙国强在筹备战友婚礼时,得知汉奸现身合兴镇,立即带民兵前往抓捕。途中因等待贺联暂歇小店,突遭化装成棉商的日军包围。为保护店内十余名群众,他放弃抵抗,藏起手榴弹。因叛徒指认,沙国强与战友陆忠贤被捕。次日,日军将沙国强绑在树上拷问。面对“四杨乡有多少民兵”的逼问,他昂首答道:“全中国人都是民兵!你们的日子到头了!”恼羞成怒的日军疯狂折磨他。就义前,沙国强猛踢敌兵,致其一眼失明,最终被刺刀连捅十余下,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新中国成立后,四杨乡更名为“国华乡”(后合并为“国强乡”),沙国强生前战斗的大队被命名为“国强大队”。如今,四甲镇的学校、道路仍以他的名字命名,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他本可以扔出手榴弹突围,但为了乡亲们甘愿被捕。”现年91岁的四杨村村民陆老伯回忆道。在沙国强牺牲80多年后的今天,他舍生取义的精神仍如丰碑矗立,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