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但席卷整个夏天的热浪似乎没有退减之势。早上9点30分,地表温度已飙至45℃,空气里弥漫着柏油被烤化的糊味。在海门港经济开发区的疏港河桥,有一群身影已忙碌多时,他们穿梭于桥梁上下,用细致排查与专业坚守,默默守护着这座日均通行超千辆货运车的物流“咽喉”。这群默默付出的“小众”职业人正是桥梁检测工程师。
记者跟随检测团队踏上593.52米长的桥面,亲历一场热辣滚烫的“桥梁体检”,记录下这份藏在桥梁缝隙里的作业日常。
“锥桶马拉松”:600米的安全防线
见到桥梁检测工程师王也的时候,他正扛着安全锥桶往桥面上走。每个锥桶重3公斤,要间隔5米整齐摆放,近600米的桥面得排开120个,远远望去像给大桥系上橙白相间的“安全带”。“不管现场多热,安全措施必须第一时间又快又准地完成。”王也抹了把额头的汗,说话间已扛着锥桶走出十多米。
记者试着扛了两个来回,后背的衣服就像被泼了桶水,紧紧黏在皮肤上发闷,喘气时喉咙里像卡着团棉花又干又涩。而他们只用半小时,就能让120个锥桶在桥面排成了整齐的安全防线。
桥面检查得靠双腿丈量全程。工程师们的眼睛就像扫描仪,扫过路面时一旦发现裂缝,就立刻标记上传。高温下的桥面像一块巨型铁板烧,地表温度计显示45℃。工程师们弯腰检查路面裂缝时,汗水滴在滚烫的沥青上瞬间蒸发。全程检测需要40至50分钟,在记者体验的短短时段里,汗水顺着额头渗入眼睛,瞬间泛起火辣辣的疼。
“望桥石”:2天的抬头守望
第二阶段的桥底检测需要登上悬空的检测车。从工程车到检测车,得先爬上3米高的垂直爬梯,再通过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过渡平台。记者双手紧攥爬梯栏杆,刚挪动两步,双腿就不自觉地发抖;而桥梁检测工程师们却如履平地,一溜烟地就下去了。“第一次上去我也发怵,现在闭着眼睛都能爬。”王也拍了拍爬梯上的锈迹,轻描淡写地说。
检测车悬在距河面10米的空中,虽避开了桥面的阳光直射,但热浪依旧从四面八方袭来。桥底检测时,工程师们需要持续仰头紧盯梁板底部,这个被他们戏称为“望桥石”的姿势,让颈椎时刻承受着双重压力。记者学着他们的样子仰头尝试检测了3处病害,刚过10分钟,脖子就传来酸胀感觉。“这桥底检测需要6个人同步作业,也需要1至2天才能完成。”正用记号笔标记裂缝的王也说,“干我们这行,你得有个好颈椎才行。”
“烤箱”作业:箱梁内的“桑拿”考验
而最严峻的考验,来自桥梁箱梁内部的检测。顺着一个直径仅60厘米的人孔,记者蜷缩着身体艰难钻入箱梁内部,瞬间被50℃的闷热空气包裹得透不过气。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划出一道亮线,悬浮的粉尘在光柱中形成一道“光雾”,能见度不足2米。“这里像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烤箱’,空气几乎不流动,汗出得再快也散不出去。”王也边说边将手持式裂缝检测仪贴在混凝土表面,仪器屏幕的白光映照出他眉间不断滚落的汗珠。
从箱梁里钻出来的那一刻,记者深吸一大口气,竟有种“重获新生”的轻松感。桥面的烈日曝晒、桥底的仰头坚持、箱梁的闷热窒息,哪怕只体验一次,都足够难忘。可这些,却是桥梁检测工程师们的日常。他们的安全帽内衬能拧出半杯水,反光背心上的盐霜像撒了层细沙,桥面上的汗渍晕开又干涸,在沥青上留下浅白色的印记。这些无声的痕迹,都是城市基础设施守护者光荣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