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从南洋讲台到黄海烽火——
共产党员林英的信仰之路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9 字体:[ ]

7月28日,位于包场镇的林英村党群服务中心内,孩子们正围坐在老党员身边,聆听革命先烈林英的故事。“当年林英烈士就是在这里被敌人杀害的,他用生命守护的秘密文件,至今仍激励着我们。”老党员的讲述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84年前的那个血色黎明。

南洋执教播火种

1906年,林英出生于广东普宁一个书香门第,祖父邱静山是清末贡生,父亲邱大江以农商为生。这名排行第二的青年才俊,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汕头市大中中学,在进步思想熏陶下立下救国之志。1929年,他远渡重洋到暹罗(今泰国)曼谷黄魂中学任教,后因反对校长无理解聘进步教师,带领师生发起罢课斗争,最终与邱秉经等人创办崇实学校,以“苏联之友社”为阵地传播抗日火种。

1933年春,林英回国进入上海大夏大学。经华侨学生陈学文介绍,他结识了共产党员徐扬,在阅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后毅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这位戴着眼镜的书生,很快在日商丰田纱厂发动罢工,组织工人与资本家展开面对面斗争,直至1933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

在上海龙华监狱的铁窗内,林英遭受严刑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他用米汤在草纸上写下“革命何须怕断头”的诗句,藏在棉袄夹层鼓舞难友。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后,他立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先后在武汉、长沙、桂林等地开展战地宣传,参与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后勤支援和长沙大火的善后工作。

黄海之滨燃烽火

1940年初,苏北大地阴云密布。林英随海门人季强成来到海门东乡江家镇,在新四军尚未东进的艰难环境中,以国民党政治工作队为掩护开展统战工作。他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拆成三部分,通过航空信辗转传递,秘密装订成册在进步学生中传阅。

同年5月,季强成出任海门县长,林英以“暑期服务团”总干事身份,将能海联中、海门中学等校的数十名学生组建成抗日先锋队。在江家镇小学的集训场上,他身着粗布衫、脚穿草鞋,用通俗语言讲解《论持久战》:“日本鬼子是头野牛,我们就是那片沼泽地,陷进去就别想出来!”这些学生后来成为南通地区抗日斗争的骨干,有的北上盐城抗大,有的留在当地组建民兵队伍。

面对国民党县党部的阻挠,林英直接质问负责人施轶千:“宣传抗日何罪之有?”当对方攻击他“穿草鞋像共产党”时,他拍案而起:“共产党就是要和老百姓穿一样的鞋,走一样的路!”这番义正词严的驳斥,让在场的进步人士无不动容。

碧血丹心照汗青

1941年1月,海门警卫团成立,林英临危受命担任政治处主任。面对收编的国民党警察和三青团员,他逐个谈心:“我们枪口要一致对外,不要让亲者痛仇者快。”在他的努力下,这支成分复杂的队伍逐渐成为抗日生力军。

同年3月26日凌晨,国民党张能忍部偷袭江家镇。林英率部撤退时,发现装有党组织名单的文件包遗留在驻地。当晚,他独自摸黑返回,却在麦田里被敌军哨兵发现。“你们抓错人了,我是教书的!”面对盘问,林英沉着应对。然而当张能忍劝降时,他怒目圆睁:“共产党员的骨头是钢做的,要杀便杀!”

次日清晨,江家镇南市梢的麦田里枪声骤响。年仅35岁的林英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倒在血泊之中。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秘密收殓,守庙父女陈阿大和陈彩姑默默守护棺木12年,直至1953年烈士遗骸正式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