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里被广为传唱的革命英雄
——追忆革命烈士张凤阳的生平事迹
“共产党员张凤阳,带领群众抗租粮,深入敌区烧碉堡,英勇献身美名扬。”这是流传于海门区悦来镇凤阳村歌颂革命烈士张凤阳的民歌。昨日,记者前往该村,通过多方走访了解到张凤阳烈士的生平事迹。
张凤阳,1907年出生于海门海中区芳霖乡(现悦来镇凤阳村),11岁时进村里宋竹青私塾读书。因家境贫寒,读了3年就辍学,到汲浜镇一爿中药店当学徒。1929年去上海谋生,起初几年学修自行车,后在一家染布店当学徒,其间还拉过黄包车、贩卖旧货等。1935年回家,依靠耕种几百步荡田为生,勉强维持一家人半饥半饱的生活。
1941年初,他在陈雨亭、茅忠辉两人的启发帮助下,提高了政治觉悟,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不久,担任海中区芳霖乡乡长。他出任乡长后着力建立和健全抗日民主政权,支持农抗会活动,在“二五”减租中工作很有起色。
日伪军对他怀恨在心。一天夜里,他被一伙日伪军绑入悦来镇据点。后经多方营救才被保释出来。回来后,张凤阳没有被敌人的淫威吓倒,反而更加积极地工作。1942年,由区委委员陆成德介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反“清乡”斗争开始后,三阳、悦来等据点的日伪军相继调防,张凤阳乘着据点空虚之际,带领民兵和群众进入据点,把碉堡烧毁。之后又多次发动群众开展破击战,使敌人很伤脑筋。
1943年10月13日,张凤阳与其他几个同志去区委开会,由于坏人告密,途中被三阳镇出动的日伪军包围,不幸被捕。张凤阳被敌人带到三阳镇据点,关进黑牢,受尽各种刑罚。但他毫不屈服,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坚守党的机密,最后被残忍毒死。
张凤阳牺牲后,海中区委决定将原博爱、三合、习正、芳霖4个乡合并命名为凤阳乡,以表达党和人民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